讀《烏合之眾》有感

版主: 黎錦麟

回复
吳小龙
帖子: 3
注册时间: 周四 3月 02, 2017 6:38 am

讀《烏合之眾》有感

帖子 吳小龙 » 周四 3月 02, 2017 3:55 pm

之前,我以為我自己很喜歡心理學,因為我經常思考與人心理活動有關的東西,喜歡研究別人如何思考,喜歡通過一個人的行為來讀懂他的心理活動,還喜歡頭頭是道地揭穿別人的口是心非……我以為這就是心理學,我也以為自己在這方面是極有天賦的。於是,我便想著通過閱讀有關心理學的書籍來增強自己這方面的見識。
“群體之中,絕對不存在理性的人。”——這是這個寒假我在閱讀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巨著《烏合之眾》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光看書名《烏合之眾》很容易讓人覺得這本書是在講述群體的缺點,例如盲目、極易煽動之類的。事實上《烏合之眾》也的確是在大篇幅地剖析群體心理下的行為的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而對群體的優點方面卻是一筆帶過。
究竟是群體真如作者筆下如此不堪還是作者刻意帶過,我想我沒有資格討論,也無意研究。但是《烏合之眾》確實顛覆了我對群體的認識,將群體反面的特點剖析得淋漓盡致,讓人先是驚異,後是佩服。
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從來沒有仔細研究過群體的心理及特點。我對群體的認識還是建立在政治課上老師對盲目從眾的警告及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的無窮智慧。我沒有留意過群體的表現,也就自然不知道還有群體心理這回事,不知道群體的力量是那麼偉大或者說可怕。不過,群體很容易被英雄主義感染,可以令人慷慨就義,也很容易被小人煽動,變成一群魔鬼——這一點我倒是從影視劇中深刻體會過了。
古斯塔夫•勒龐把群體比作一個人,而群體中的個人就像是人體中的細胞,無數細胞組成的人在做出行動的時候是知道自己的目的的,但是細胞本身卻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這無疑生動形象地解釋了群體與個人的關係。“實際情況是,正像兩種化學元素——如酸和堿——產生了化學反應之後形成了一種新的物質一樣,這種新物質的屬性完全不同於使它得以形成的那些元素的基本屬性。”如果我們忽略掉酸和堿是不是元素這個問題,這個比喻也是十分貼切的吧。
而之所以說《烏合之眾》顛覆了我們對群體的認知,是因為古斯塔夫•勒龐把群體野蠻、急躁、低智商等其他極端表現血淋淋地展示出來時,你會發現社會不像想像中美好,甚至會因為他的觀點而憤怒,因為他揭示了群體心理人類本能的陰暗面。而我之所以接受了他的這些有些反人類的觀點,不僅僅是因為勒龐在書中舉出的那些鮮明且極具說服力的案例,更是因為我們本身就是此類典例的創造者。佛山路人群體對小悅悅的冷漠不正是群體心理極端殘忍的表現嗎?上海外灘踩踏事件不正是群體低智商、衝動、急躁的最好例證嗎?而麗江遊客被打的事實隨著受害者及施暴者各執一詞地發出聲明,卻讓不少網友從支持受害者轉而聲援施暴者不正好對應《烏合之眾》中“群體總是如此搖擺不定”的說法嗎?這樣說來,不是勒龐說服我接受他的觀點的,而是群體讓我不得不認清這一事實。
作為一個生活在資訊時代的大學生,我還是覺得自己的視野有些狹窄。因為我到目前為止都只是生活在中國,自始至終都是在透過一副有色眼鏡看世界。我們從小的信仰,甚至我們認為的事實,我們學習的公理都不一定是正確的,我們之所以認為正確是因為有人這麼告訴我們那是正確的。大多數事情我們都沒有辦法看到真相,只是因為很多人這麼說,我們也這麼認為而已,但是我總感覺冥冥之中有一隻大手在控制著某些輿論的導向,縱使這是一個言論自由的民主時代。
事實上,最能體現勒龐筆下群體的衝動、易變、急躁、低智商、搖擺不定和極端情緒化等等缺點的地方無疑便是娛樂圈,而那些所謂的媒體更是對群體心理有著深刻認知然後將網友的輿論導向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好手。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文章出軌事件媒體的所謂真相了。文章初被曝出軌時,網路上清一色聲討,有圖有真相,不得不讓人相信。不久之後,又有媒體曝出這其實是為了宣傳不久後上映的與出軌有關的電影,是愚人節周演的一場戲,這又讓不少鐵杆粉絲堅信不疑。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出軌真相終於浮出水面。雖然最後並沒有被媒體瞞天過海,但我還是對他們佩服不已,同時也讓我警醒:媒體是靠不住的,特別是娛樂媒體。群眾也靠不住,特別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
“群體相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邏輯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情理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存在的事情,但唯獨——不相信現實生活的日常規律。”——這是勒龐提出的又一“謬論”。是的,我又對此深信不疑。不是我相信了書中關於“投資商德尚”的故事,而是這句話令我想起了不久前親歷的“羅一笑事件”。你不會否認超過百萬網友相信了這件不合邏輯的事,並且伸出了“援助之手”。是的,勒龐每提出一個“謬論”,我都能想起相應的例子來證明它的正確性,以至於我對群體、對世界的看法一一顛覆,我的心卻感到越來越冷,打了好幾個顫抖。
但是,就像一開始我說的那樣,作者像是忽略了群體的優點一樣,對此一筆帶過。我對書中的看法深信不疑,但是群體好的那面卻未展露出來,例如人大代表制度的成功、會議中決策的通過等。我相信萬事萬物皆有兩面性,有多少優點相對應就應該會有多少缺點,反過來也是成立的。因此,我對世界仍然是善意多一點,希望多一點。
一本心理學巨著,不得不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我其實並不喜歡這樣更陰暗、血淋淋以及毫無感情的心理學吧,我喜歡的是人與人之間交際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學現象而已。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