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看《我亲爱的甜橙树》的时候,只是觉得标题很有趣,角度也很新颖。
后来看到了封面的介绍:一个爱与温柔的故事,揭示了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没有道德,就没有一切”。
通篇读完,觉得哪怕爱与温柔并不贯穿始终,但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却至关重要。
这本书可以说故事性很强,高潮部分来的猝不及防,结局稍微有一点点丧。是真的很不喜欢泽泽最后的样子了,但现实仿佛就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在渐渐变成曾经最讨厌的人。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五岁的泽泽,这个天性敏感的男孩,聪明而早熟,5岁的时候没人教他,就已经能认字。虽然调皮,但会在自己说了伤爸爸的话之后跑到街上给人擦鞋,只为了给爸爸买烟道歉;会在小小年纪懂得并且承受着大人的烦恼。
但是,由于家庭贫穷,爸爸失业,妈妈和姐姐不得不进了工厂,他成为家里人的"出气筒",经常挨打挨骂。他认为,圣诞节为他降生的不是圣婴,而是魔鬼。
令人欣慰的是,泽泽虽然承受着太多的家庭暴力,但他却温柔地对待其他人:耐心地照顾小弟弟;把老师给的点心与别的穷孩子分享;因为觉得伤害了爸爸,就空着肚子上街擦皮鞋挣钱给爸爸买烟……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这个世界上他最喜欢的人"——老葡。
可能,所有的家庭或多或少的都会反感这种“小魔王”,挨揍成了泽泽的生活必需品。不知道幼小的孩子承受了多大的痛苦才会有卧轨的想法。如果没有老葡,那个开导他,对他好,说很喜欢很喜欢他的人,是不是会有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我不敢想。
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现实中的儿童自杀事件,也许很多人还不了解,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曾经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另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这一串串无声的数字让人震惊。或许有些人会不解,觉得这些孩子的心理素质怎么那么差,一点挫折就要死要活的。
但在我看来,这不能只怪孩子。因为孩子抗挫力的高低,与家长给予的爱有着直接关系。
深圳一位13岁的男孩小金,在给家人留下遗书后坠楼身亡。原因竟是补寒假作业。
新闻出来之后,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说作业害人不浅;也有人表示,孩子心理素质太差。而我却在看到遗书上的那句“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讨厌我”时,潸然泪下。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遇到挫折时,家就是最后的避风港,父母的爱就是抵抗挫折的最大能源。但在男孩最需要爱和帮助的时候,他选择不对父母诉说,只留下这封带着失望和怨恨的绝笔信。可见,平时父母给他的爱有多少,少到孩子宁愿轻生,也不愿向本是最可以依靠的人求助。
作者杜启龙说过:父母给予孩子之爱,过多过少都不利于孩子成长。父母给孩子的爱少了,孩子会难以抵抗外界的重压。父母给孩子的爱多了,孩子同样难以抵抗外界的风寒。
我在书里面真的特别喜欢老葡这个人物,可能是因为那段 “后来,我从拉迪斯劳先生那里得知,尽管我答应老葡不做傻事,但是那天他一直等到深夜返程的‘曼加拉迪巴’号开过去之后才回家”。
这段看的我心酸,多幸运泽泽和老葡成为了好朋友。也许,泽泽童年的所有爱与温柔,大部分都来自于那棵会说话的甜橙树和老葡。
但就在他满怀希望的时候,坏消息突然来临:先是因为修路而要砍掉小甜橙树,接着老葡突遇车祸。那个幻想世界中的爱,那个现实生活中的爱,都突然地离开了他。泽泽因伤心过度而发烧昏迷。
有一天,小甜橙树突然来到他的窗外,带着自从搬家后就没再见的那只蝙蝠,还有美国西部电影中的明星们的各种宝贝……这其实是一次告别,与"幻想世界"的告别,与童年的告别。泽泽就不再是以前的泽泽了。泽泽终于长大,却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只是偶尔还会回忆起那段刻骨铭心的时光。
五岁患病的泽择在幻想世界里找到了爱,康复的泽择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爱 ,泽泽虽然已经不再相信那个"幻想世界",但面对小弟弟的询问,他还是把"幻想世界"留给了路易斯:黑豹去亚马逊森林度假去了。
人的成长总是那么的措不及防!
心理学家曾奇峰先生在文章《唯有温暖御风寒》中写道:
只有心灵得到了很多的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养,它才能够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对抗挫折的能力,跟获得的爱的多少有关。
孩子的幸福力有多强,他的挫折力就有多强。
家长的爱给得不够,孩子不幸福;家长太过溺爱孩子,孩子看似幸福,实际上也不幸福。
在此,愿所有孩子都能得到刚刚好的爱。既能扛得起风雨,也能享受阳光与彩虹。
读《我亲爱的甜橙树》有感
版主: 黎錦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