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村故事(上集)

版主: 黎錦麟

回复
2011级星星陈科
帖子: 61
注册时间: 周一 8月 26, 2013 1:09 pm

墨村故事(上集)

帖子 2011级星星陈科 » 周日 6月 01, 2014 3:40 pm

   太阳炙烤着红土地,已经过了下午七点,斜阳还久久不愿意下山。晴朗的天空,云彩碰撞的火光一道道射在行人的肩膀上。白天里早已烤得枯焦的榆树叶,散发出一股腐臭味;马尾草在歇斯底里,枯萎的山蕨显得毫无生气。山峰上怪石嶙峋,仅有的几棵山杉也像山风吹倒的杂草一般斜躺着,奄奄一息。山脚下是一片种满青稞的方块地,坡地四周则是有名的普洱茶。茶叶泛发出亮泽的色彩,好像只有在这样酷热的天气下,才能显现出它的绿味,旺盛的生命力。整个村子是寂静的,连牛羊也少得可怜,而在不远处的山岭上出现了几匹瘦骨的老马,不一会就从我们一行人旁边走过。可以听到马的喘气声,如果细心看,还可以看出马的身上流着的混血的粘稠汗液,每匹马背上都驮着两个白水箱......至少在我眼里,这里实在是酷热难耐,干旱缺水的。就从牵马大叔的干裂的嘴辰,蓬松干燥的头发,就可以看出这里的人们是缺水的。至于一阵阵热浪中传来的寂寞的蝉叫声,更能让我想起这里是一片干旱的土地。
   走到半山腰,我们志愿者一行总算到达了我们此次支教的目的地------云南普洱一个名叫墨村的小村子。墨村的夜晚是令人百无聊赖的,但这丝毫不能掩盖我对这片新土地的好奇之心。当地学校的接待人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小学的学生情况,以及比较特别的教学安排,也顺便介绍了关于墨村的人文地理。一直谈到12点大家才散去,大家都累得不行,而明天我们就要开课,我们的行程安排为18天。
   我倒并不觉得累,但是没水洗澡却让我纳闷。夜阑更深的墨村闷得让人心慌,烦躁;且不说山蚊子的“骚扰”,最让人难受的是一阵间隔一阵的热风。那时候正值仲夏五月初一,墨村就处在一个谷地旁的山腰上,夜晚谷底的热风沿着山坡向上爬,形成下沉气流;热气流聚集形成一股热气团笼罩在村子上空;短暂的风吹过后,村子迎来暂时的宁静,但还是闷热的;当室外传来蟋蟀的嘶鸣,马上又将过去的热气带回来,一切重新陷入混沌之中。我确信从这个夜晚起我就陷入了失眠的烦恼中,以至于每晚都会走到二楼的阳台,透透气,看看这个村子的夜晚,直到困得不行才进房间去睡。而我也是从这个晚上起,才真正算是领略了这里的“恶劣”气候,还有不能正常洗澡的干旱。
   我是在第二天很早时候起的床,夜晚的失眠多少影响了我的状态,但我还是希求能够目睹一番阳光下这座村子的轮廓.站在二楼的扶栏边,足可以俯视整个村子.房屋都建在山坡上,谷地里种着油菜,小麦,玉米,青稞,都是一些干旱的作物.早晨的墨村没有城市公园的喧嚣,倒是染上了一层大学校园里晨曦中的静谧;我想这里的人们都应该是像昆明人一样吧,现在还沉浸在梦乡里;可是一旦想到昨晚那样"可怕"的夜晚,我又马上取消了这个想法.谷地的山雾很快就消散掉了,此时难得看到有几株树梢的摇动;几阵风吹过人面,不仅清醒许多,视野也开阔不少.在对面山脊上出现了一行马帮,有十多匹马吧,背上都驮着两个水箱.每匹马由一个大人牵着,而大人肩上也背着一个肩包似的东西.他们在哼着歌儿,显得有几分快意和兴奋:
   “我们的墨村呀,山是那样美,水是那样甜!”
   “茶花盛开一田田,一地地!”
   “茶花似的姑娘美容颜……“
马帮后面是一群孩子。首先转过山坳的是小男孩,穿着拖鞋,有几个看上去还光着脚丫,一条改装过的短式牛仔裤,上衣是剪掉袖子的T-shit变成的背心,显出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神气,混搭的装束让我觉得他们既可爱又勇敢。男孩子后面是一群女孩子。她们扎着分叉辫子,穿着长裤,手臂上的长袖衫外面还有一对长筒袖子,脚上是解放鞋,裹得严严实实的,难免让人觉得她们是那样谨慎和胆怯。男孩是调皮的,时不时抄近路,有的在山间凸出来的岩石上呼喊,或者爬到枯死的山杉上向后面的女孩子做鬼脸;尽管背上有一个书包似的东西压着,但他们小跑起来却又是那样精灵;女孩子则走一段歇一段,互相擦着汗,时不时掏出腰间的瓶子,泯上一口又小心翼翼地盖好。她们是两人一组,抬着一个中型箱子,嘴皮在动,似乎在聊起令人开心的事,而确实也传来了一两声模糊的女孩子的欢笑;直到这伙人距学校越来越近,我才最终肯定他们背着的正是一个个水箱。村子的人出现在了山坡的一块平地上。我也走进房间,在奇怪而又无可解释的好奇中,回味刚才眼前出现的这帮村民。
   这里的课程也是很有特色的。至少我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早上十点才上课,中午吃完饭又接着上到下午四点。而这些学生娃的脸上,总显现出一丝疲惫的状况;迟到现象常有,打开着的教室后门时不时有一个大汗淋漓的学生进来,教室里随即传出一阵喘气声。或许他们喝水的动作是整个课上最频繁的,有些学生从书包里拿出矿泉水瓶,里面是茶水,有两个可能是两姊妹,两人一人一口,小心翼翼的,好像生怕水从嘴里流出来,之后检查了瓶盖子收紧了再轻轻地塞进书包。相比于男孩子的大口干了,女孩子却像法国人品尝葡萄美酒似的,细细享受着茶水滋润喉咙的一瞬。但每到午饭时间,不论是男孩女孩,都会因为饮水不够而吃不下饭。有一次我听到两个小男孩在闲扯:
   “我明早一定要多扛一些水,你看我手臂变大了,我能用大箱扛回来。”
   “嗯,我也要。扛多点水,烧多点茶。”
而墙边角落里坐着的两个女学生,大概十一岁吧,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比其他男孩子都高,红扑扑的脸蛋显出几分少女的羞涩。她们在笑着,讨论这一些“隐秘的”的话题,但声音还是依稀可辨:“萌,我已经一个星期没洗头发了,难受死了,你看这头发,叉多得去。”说完她把手插进头发里,想往下面捋,但马上发出一声“惨叫”,引得她旁边的女伴哈哈大笑。这个女孩叫黄丽,在她笑声之后,立即得到第一个女孩的反抗声:“你还不是,也有七八天没洗了吧,看你的。蓬松像个母鸡窝,哈哈……”旁边又有一个女学生插进话来:“她已经七八天没洗澡了,更别说洗头发,嘻嘻。”说完向黄丽做了一个鬼脸就马上跑开。她是黄丽的妹妹,名字叫黄雀。而黄丽脸上想发怒,想笑又忍不住,脸上的红晕更加惹人喜爱;站起来想追着她妹妹跑,引来男孩子的一片叫好。她只好跺着脚,又坐下来,身边坐着的,刚才笑她几天没洗澡的黎红,这是她的死党,在教室里总坐在一起。每次下课后都会看到她俩拿出一个花瓶子,里面是一种浅色液体,后来才知道是这里女孩子特有的“润肤露”,是用麦芽子做成的。两个人一个帮一个擦着脸蛋,耳朵,脖子。一旦到了放学时间,她们则像其他孩子一样,匆匆地分开,往各自家里跑去。男孩子则说完“呆会见”就消失了,女孩子则跳着连步,轻快的像是小蜜蜂。
   以上这些关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描写,是我作为志愿者活动中所看到的一部分,心理有几许惆怅,但我也感到许些欣慰,毕竟在当代中国,特别在城市化逼近乡村的同时,这样纯朴的学校生活,这样友好纯真的同学友谊,在我看来,已经少之又少,只能让人回味和感慨。他们笑得灿烂,玩得开心。当然也有属于他们的苦恼和无奈:每天早上就要爬山,放学后连作业也不能完成,又要奔走于山岭之中;他们的学习生活有时那样艰苦,连最起码的饮用水都无法得到满足。纵然这样的生活未免让人觉得单调,厌烦,可是每次看到一张一张纯洁而又对生活充满追求的孩子脸,回想自己的童年,两者相比,心也不由得酸了。他们的生活,习惯,是那样令我产生好奇。其中有一件事最令我难忘,也是最令我感动的------那是一次取水之行。
    我已经说过,每天早上10点才属于墨村小学的上课时间,而下午四点孩子们就放学了。刚开始我是挺纳闷的,干嘛不充分利用好早上的上课时间呢?尽管我也曾猜到,想来刚到墨村时候看到的马帮就应该是他们去取水,而村子里根本找不到所谓的蓄水池,连水井也不见有,于是我就猜到村民们需要去别的地方取水。还有一次,我在二楼的护栏上就看到他们出现在远处的山脊上,那是早上,而恰好十点过了才看到学生进教室。而直到有一天黄丽11点才来上课,我才知道他们每天都是要到山里面去取水,而且大个的还要负责送水。当我对他们的取水行动产生兴趣时,一段深刻的经历也总算让我切身体验。与其说是取水,还不如说是探险。
   时间悄无声息地过去,第二天就是来到墨村的第十七天了。墨村的夜还是那样闷热,让人失眠。四周黑的山坡,聊赖得让人害怕;偶尔传来几声鹧鸪的叫响,就足以令人毛骨惊悚。但我始终还是不知道属于墨村的神奇,包括这里白族人们的宗教和人文信仰,还有神秘的双胞胎村落的称谓。有时候会从山坡的瓦房里传来婴儿的哭啼声,估计是天气太热了,哭声过后就是母亲“哎呦呦”的哄睡声。有时又会是无名的怒喝声,难说不是醉汉梦里的呓语。我扒开窗帘,想在天明之前好好看几眼这个小村庄,这份夏夜里墨村所独有的静谧。来到墨村快十七天了,十多天的接触,让我多少了解了一点白族的人们习俗,吃过了黑粑粑,也跟着白族阿奶采过茶,也学会了几首山歌。在我眼里,要不是这气候实在干旱,我相信我是会爱上并愿意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最令我心酸的,又会是这里的孩子们。每次看着一张张黑乎乎的脸蛋,干巴巴而又干裂的嘴唇,枯蓬枯蓬的头发,都让我鼻酸哽咽。他们是何其珍惜每一滴水呵,每次洗完饭盒的水也要带回家去。尚且不说每天行走几小时去打水的艰难,就连老天爷似乎也不曾让雨神眷顾这里,一直让烈阳炙烤这个村子像个火球。而就在这十多天里,我又何曾不是在挑战自己的“极限”,就像黄雀说黄丽那样“已经七八天没有洗澡了”;而我已经快十七天了。身上勉强用花露水打出几分香味,掩盖酷热蒸发的汗臭味,衣服也将就着不让弄脏,还可以用吸尘机清理一下。可是我知道墨村人,这里的孩子们是没有这些东西的,但是他们却依然穿着得洁净整齐。十多天了,晚上睡不着是常事。我也学会了在三四点钟的夜晚,拿出蒲葵扇,像村里的大叔那样在阳台下扇凉,脱了上衣,光着膀子,走到窗口“吹风”。而也总会在这样的闷热里听着村民的闲聊,想到远方的亲人,还有儿时所听到的故事。先是听到老头子说,地里的小麦快干了,老天爷快下点雨的祈祷;接着是一个妇女的叹息声,无非是抱怨天气太过干旱,今年的青稞又要欠收了。尽管家分得很散,但在这样的寂静山村夜,距离并不是他们聊起闲话的障碍;在我看来,着实有一种“隔窗犹听闲聊话,五月夜里无眠人”的长夜情意。只可惜墨村的干旱让人有的更多是揪心罢了。农历五月十六的月亮照得整个墨村白亮亮的,犹如一座不夜城,又像是西方国家过着圣诞夜晚上的灯火通明的城邦;令人遗憾的是,这里没有那种欢闹的庆祝节日的气氛,只有人们的叹息和无奈而已。而这一晚,我又失眠了。除了眼前明亮的圆月引起的思乡感怀外,更多的还是因为墨村夜,因为过不了多久,就将迎来山脊上出现取水的人们。想到这,似乎一束束火把就出现在远处的山坳,点点如星。不由得我即景生情,在梦幻中,墨村人劳动夜的情景里,谱一曲《今宵醉,自度曲、圆月咏怀》:楠苑夜,人易醒,十六天明、满月点点星。花落飞絮飘流影,杨柳压深井。一曲良箫歌洞彻。四周冷,曙未冥,伤心有谁听?白日欢舞皆是梦,泪眼压枕枕无声。
   回味着这十来天的墨村之行,所见所感是异常令人深刻的。当我想到明天就可以跟着一帮比我小了差不多十来岁的孩子一同到山里取水,心里是既有冒险的兴奋和期待,同时还有一种想要探寻究竟的欲望。我是多么希望知道孩子们是要去多远的地方打水,而他们又是怎能这样坚持着,一个仅跟着一个。当然我也是忐忑的,十来天的酷热天气,默村的地理环境,不仅令我自己怀疑自己,一个生长在城市的青年,是否会吃得起这份苦,更不用说就连孩子都能挑起的责任了。而十来天中所目睹的孩子们的生活和行为,默村的所面临的干旱,马上又让我打消了退却的念头。于是我才会要求黄雀明天出发的时候一定要叫上我。
   第二天早晨五点半,闹铃响了。一片喧闹声传入耳朵,像往常一样,只不过今天比往日早了不少;喧闹声离学校越来越近,他们将在这里集结,向山里进发。大人们已经开始在离学校更远的地方吆喝马儿了。几个男孩在叫着“快!快!快”,有一个女孩的声音离我的房间越来越近,“我叫陈老师呢!”她说着就推开了我的房间门。我还未从闹铃的提前是怎么一回事中清醒过来,就已经在黄雀的催促声中忙乱起来。
“快,穿鞋,穿衣服,拿电筒,戴帽子。快!大家出发啦!”
“好的,等我一会。”
   说完我去脸盘里捂了一脸冷水。等我穿好帆布鞋,腿上换上运动短裤,穿起短袖T-shit时,早已不见了黄雀,她已经帮我准备好了我背的水箱,一罐凉茶。这时,一条火龙浩浩荡荡出发了。
    这也算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走夜路爬山了。而这条路却又不是一般的景区大道,也不是石砌的台阶,或者柏油环山路;更没有人为的曲曲折折的观景道,或者挂着“莫言下岭便无难,一山放过一山拦”对联的凉亭了。这条山路宽窄不一,“因地制宜”。有时候一个不小心就会把你骗进深底草丛里,路两旁的蕨草长得异常茂盛,完全让你在路面的虚实中失去判断;所以对像我这样的新手来说,栽上一两个筋斗是再正常不过了。而宽阔的路面,大概也有四米宽吧。路面石头嶙峋;散布在路面的碎石就像打出的米粉撒到地上那样多如牛毛。我的穿着帆布鞋的脚板也在这里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那样薄的鞋底根本经不起石头的磨嚼。男孩子呢,好像他们的脚板是钢铁做的,步伐是那样轻松而敏捷,丝毫看不出碎石对他们造成行进的障碍。女孩子呢,脚上解放鞋压得碎石“脆脆”作响,一种战胜自然的喜悦洋溢在她们脸上。而马儿呢,主人当然早已给它们安上了铁蹄,走在人群的最前面,犹如征战时最骁勇的骑兵。一个女孩告诉我,她最讨厌走这段路了,每次都让她脚掌痛上一整天。,而山上总会滚下这种碎石,这是一座被严重风化,裸露着岩石的山岗。
   然而,路上最令人害怕的倒不是山路崎岖,碎石扎脚的路面,而是一种名为“山鳍”的小动物。特别是在早晨和傍晚,山鳍总会在路边的奶茶树上弹跳到人的身上,一旦接触皮肤,即刻吸血;而它们吸血又是那样神秘,让你不知不觉,犹如被水田里的蚂蟥吸血那样。女孩子都称这种虫子为“吸血精”。所以我看到她们都穿着长袖衣服,而对于男孩子则不怕,我亲眼看到一个男孩子将一条弹跳到他手臂上的山鳍慢慢拆开,脚上渗出血来,把山鳍放到石头上砸成泥巴状。而有一个女孩子,脸上“飞来”一条山鳍就哭了,一群男孩子争着要帮她拆开,表现得非常勇敢。我是第一次听说有这种吸血东西,以前只听说蚂蟥会吸人血,而且知道可以用口水将它轻易拆开。当我也不可避免地粘上一条山鳍时,第一反应就是往脚上吐口水,可是丝毫没有反应,山鳍没有动弹,后来只能咬着牙应把它扯开了,额头上直冒汗,惹得女孩子直笑。而直到现在想起那种软绵绵的东西,身上就起疙瘩。我心想,不知道这些学生是哪里来的勇气,每天要面对这种吸血东西还能坚持着上山来。但后来我还是明白了,毕竟有时候环境不能任由你选择,你只有适应环境,想到这,更加坚定了我要像他们一样走下去的决心。
   走在墨村的山路上,东方的鱼肚白渐渐散开了,马上就将迎来属于这片土地的晨曦。孩子们表现出愉快,但难以掩盖起早爬山的疲惫。有几个男孩在领唱着《少先队员歌》,接着引来了一片的呼应,男孩女孩的声音混成了一片,山岗上一下子欢乐起来了,歌声之后是女孩子的领唱声。她们在对歌,五个为一队,不允许男孩子加进来,他们只有拍掌附和的份儿。其中,我清晰地听到了下面的一段:
   “嘿,起早早赶山路咧,为啥赶路?”
   “为啥哩,我的妹妹?”
   “嘿,赶山路来打水咧。”,
   “嘿,大山的水甜又甜,留给阿妈烧土豆咧。”
   “墨村的山花开呀,我们来到山上来。”
   “山花是我的脸儿,我像是山花般的美。”每唱完一段,立刻得到男孩子欢快的叫好声。黄雀告诉我,她们唱的山歌都是她们妈妈教的,只教给女孩子,说是为了以后女孩子出嫁时唱给父母和乡亲父老的听的新娘歌。
   女孩子们唱完后,接着大人开唱了。他们在最前面,每个人牵着马,由一个白发的大爷带起:“嘿,我的墨村子哩,年年干旱子唠。”
   “嘿,干旱子唠,山青水秀没了,没了!”
   “我的天神哩,何时再来墨村子哪?”
   “我的水缸子里等你下雨咧。”
   ……
   与孩子们的欢快相比,大人们的雄浑歌声显得许多忧郁。老成而又纯朴的歌词里,带着墨村人极度的虔诚。那份对雨的期盼,祈祷,久久回荡在山谷中。而每次他们唱完,都会回过头用手摸一摸马儿的额头,算是对忠诚付出血汗功劳的马力的褒奖吧;一面把手一招,吆喝着孩子“娃儿,快来,快跟上啦”。
到达水源地,已经快八点的光景了。整整三个小时的行程呵!五月的骄阳早已升了半空,红灿灿地俯瞰着大地。强光拌着热量笼罩着小小的墨村;炙热的一天又要开始了。阳光照到泉水流出的水窝里,清晰地显现出水的混浊。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的水并不清净,完全不像老家山林里从石头缝里流出的泉水那样,清凉干净。有几只山蚊子死在了水面上,一只石青蛙从不知名的洞穴里跳出来,立刻把一洼水给搅混了。这里一共三个泉眼,大人们占了两个,另外一个留给了这群学生娃。开始打水了,令我惊讶的是,班上搞怪调皮的小王居然安分守己地排在队伍里,队伍由高年级的男生监督秩序。女孩子是不用排队打水的,她们负责看管已经装满水的水箱,防止水箱进来杂物,和不使水箱翻到山下面去。我前面的小明动作非常熟练,一拨一瓢一甩,拨开水面杂物,瓢水,甩干净水瓢里的剩余水。我后面是被称为“干净小鬼李”的小李,他被高年级的男生安排在最后,生怕他磨磨蹭蹭的瓢个不完,把大家都耽搁了。我看到他,确实是有点让人不耐烦,他带了漏斗和纱布,他要把最干净的水带回去;但他又是那样认真的,屏住呼吸,生怕有一滴水溅出水箱外。脸上冒出热汗,一个不留神手臂一抖,汗水滴到了水箱里,马上就骂了起来,引得大家一片大笑。他的水箱是最小的,而后来我才知道他打的水是自己用的。他每天都要洗澡,因此伙伴们都叫他“干净小鬼李”。
   回去的路上是令人沉闷的。且不说太阳的炙热,最令人担心的是怎么去保护好背上的水箱,而走好这段山路。人群一片沉静,偶尔听到马匹的喘息声;人的呼吸声也显得很清晰;脚压在碎石上,马上显出一堆笑粉末。男孩子比女孩子力气大,往往走的比较轻快。但走快了也有受惩罚的,一个小男孩一个踉跄,栽在深草丛里,水全流了出来,捂着脸哭鼻子,还嚷着想要回去再取。女孩子则比较谨慎,两人一组,轻抬轻放,好像爱护什么宝贝似的,因而她们走在最后。当最前面的马帮出现在一个山坳时,立刻传来孩子们称作《打马歌》的瑶子:
   “小宝贝,你快跑,我的小龙驹。”
   “马上的水甜有你的汗,可我们依然觉得甘甜。”
   “我的马儿我爱你,就像爱我的大豆和麦子。”
   “我打最好的水给你喝,最肥的草苗喂于你“
   我听着《打马歌》,情不禁想到那首伴随童年的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也不由得哼上几句:“白龙马……”
   唱完后一下子就来了精神,好像背上的几十公斤水早已不成问题。连肩头上水乡压出的红伤痕也被一下子抚平了似的,全身都是高兴的劲儿。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劳动乐趣吧。而每一个孩子乐呵呵的,展现着幸福的红脸蛋,比天空中的太阳还要灿烂的笑容,更令我相信这才是劳动之趣。而我无疑也是幸福的,想到不久就可以送给乡亲们远自山上的泉水,又是笑又是唱。
   十点整,我们的队伍以及我们的“战利品”都出现在了村民的面前。直到这时我才知道,这次打来的水是要统一归公的,由村委会统一按家庭情况分配。有的人口多,有的牲畜多,有的新得了娃子,有的在办喜事……,当然村公所,学校也要分得一些。但很明显,这样一次取水是满足不了整个村子一天的用水的,不过还是有令人欣慰的地方,友善的村民彼此间礼让,都尽心把水让出一部分给需要更多用水的人。这又是一种何其淳朴而和睦的民风哦!
   这一天是星期六,所以每个人都参与到了送水到户的行动中。我负责送水到李大爷家,也就是“干净小鬼李”家。一踏进门槛,出现在面前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原来小李爸妈都去广东打工了,连他的龙凤胎姐姐也被带去读书了,而小李身体尚小,就留在家里。他是一个留守儿童。爷孙俩相依过日子,每月收到正常的生活款,但是用水缺乏,显然让李大爷对儿媳妇劝他儿子去打工而感到不满。而小李虽然只有七岁,但每次都加入“取水大军”,虽然大家都知道水是统一归公后分配的,但是小李的特殊,它是自己用来洗澡的。关于这些,尽管其他小孩给我说过,但我从他爷爷口里得到了确认,而小李的习惯则是从他姐姐那里学得的。他姐姐说广东人每天都洗澡,如果哪个学生不洗澡,马上会被人嘲笑,会说他是“大懒虫”。于是小李每天洗澡,而且经常打击其它小伙伴。而其他小伙伴就自然地称他“干净小鬼李”了。然而,看着小李倒出的水又是那样少的可怜,剩在小脚盘里,也恐怕只有半盘不够,可能够洗把脸吧,又怎么够洗澡呢?于是我终于回答爷俩问我的问题------你知道广东那边是不是每天都洗澡阿?我说我知道,我在家就是每天洗澡,可是那边水很充足,而这边……,我最终没有把话说下去,现在的墨村正在歇斯底里,而小李的理想又是那样纯真------他可梦想着去过像广东人那样的城市人的生活呢。想到这,我知道,墨村现在不但是受干旱的灾难,就连这里的经济条件也是那样落后的。于是我变换了语气,坚定地支持小李每天用它自己“打来的水”洗澡,要他一直坚持着……
   墨村之行,前前后后十八个日日夜夜;十八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是关于墨村的故事却一直在我记忆里充满感染力。第二天就要撤离墨村,我们的队伍将前往海南岛的一个村子去支教。那是一个经常被台风侵扰的村庄,洪水肆虐。而眼前的墨村又是那样令人不舍。尽管我已经十七天没洗澡了,而这也是我记忆里从未有过的事;但我还是希望在最后能留在墨村的夜晚里,用无眠去重温这段日子的经过。
   同行的同学赵圆明,陈雪俩在互相调侃着,他俩也快十七天没洗澡了,头发油得发腻。说着大家不由得相视一笑,毕竟我们是都知道这里的干旱的。当我把上山取水的事告诉她们是,她们又是那样好奇和冲动,差点要推迟归程,也要走一趟取水之路。
   就在离开墨村的最后一个夜晚,我终于可以好好洗一个澡了。除了因为有我自己的劳动,把水取回来外,更是因为这一天下午墨村下雨了。就在我站着的房檐下,就可以看到人们正奔走于雨幕中,奔跑在田间地头,水井旁,坑洼边。孩子们呢?男孩子光着膀子,拿着水勺子,有的拿了脸盘,满了就往其他孩子身上泼;女孩子穿着长袖衣服,别着红领巾,任凭雨水打在脸上,三五一群地嬉戏;而小李,拿着仅有的一丁点香皂,穿着小短裤,脖子上挂着毛巾,他在鱼中洗澡呢!
   …….
   人们沉醉在大雨中……
   ……
   
   (甲午年四月二十,记于云南昆明。)

Raymond Kam
帖子: 122
注册时间: 周六 4月 25, 2009 10:42 am

Re: 墨村故事(上集)

帖子 Raymond Kam » 周三 6月 04, 2014 2:35 pm

描寫得很細緻, 很有感受.
.
期待看你下集海南島支教行.

欧剑港
帖子: 31
注册时间: 周二 11月 26, 2013 7:35 pm

Re: 墨村故事(上集)

帖子 欧剑港 » 周三 6月 04, 2014 11:00 pm

学长文采过人,能围绕着支教过程这一“水”的线索,写出如此优美的散文。自愧不如,但还是要努力追随你的脚步。 ;)
文章,我还是要多读几遍才能品味其中的苦与乐,以及你的分享中的精髓。 :D

QimStar
帖子: 32
注册时间: 周五 9月 30, 2011 9:29 pm

Re: 墨村故事(上集)

帖子 QimStar » 周五 6月 06, 2014 1:43 pm

人生的旅程,有体验更有思考!
QimStar 盧啟明

半羽清扬
帖子: 1
注册时间: 周二 5月 06, 2014 7:57 pm

Re: 墨村故事(上集)

帖子 半羽清扬 » 周日 6月 08, 2014 4:53 pm

很喜欢读陈科的文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