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桂林城》

版主: 黎錦麟

回复
2011级星星陈科
帖子: 61
注册时间: 周一 8月 26, 2013 1:09 pm

《寄桂林城》

帖子 2011级星星陈科 » 周日 3月 22, 2015 9:06 am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百多天的奋斗,今夜蓦然回首,逗留云南大学老校区的校园,好想问一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如果面试考官问我为何对中国文学如此执着,我想好了,就这么回答:记的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陈科不自量力,常常自我调侃“弃商从文”罢了!纵然不敢想象有一天变成思想之先者,文学之先驱,然而作为一生最爱之一撇,水滴石穿,天道酬勤的恒心和自信,学生还是具备的......
翻看高中毕业同学录,往事历历在目。原来当年的自己竟如此喜欢上刘德华的歌曲,那首《今天》至今回味起寒冬洗冷水澡的忐忑,记忆犹新;日日夜夜的煎熬,早出晚归的孤独,眼花缭乱的迷蒙,力不从心的唏嘘,交织在一起,相信是其他同是奋斗的青年所未必有的。“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并不值得骄傲的消瘦,却隐含着一个文学青年由来已久的挚爱。
连上这次,已经是第四次来到桂林了吧!还记得12年夏的王城,独秀峰之崔巍;乐满地的笑声,灵渠之悠悠,象鼻山的可爱,漓江清澈之柔和;骆驼山的黄昏剪影,阳朔西街的夜色,三年后的回味,一个词来形容:流连忘返。不知道这次再次来到王城脚下,又有何感想,有何感慨?想必并非能用“填词作赋,奋笔疾书”来倾注感情了,而是“眼前有景道不得,有人题诗在上头”矣。由此观之,前人诸如陈某追求功名之人,早已留下不少故事之经典抑或难忘之流连于桂林了。
相传清末岭南秀才,应京科举,路过桂林城郊,想要点灯夜读,奇怪的是,一点就灭,如此几番。原来,桂林城郊是历来埋葬死人的地方,有冤枉者,有夭折者,有为强盗所杀者,总之此处冤魂不散。于是,秀才即口成篇,朗诵一篇《桂林城祭文》以廖慰地下冤魂:“死死生生生复死,鬼人人鬼鬼又人,六道轮流,终也而复始矣。自三皇以致五帝,创作为艰;自夏后而迄殷周,创垂尽善......李白走上阳台,魂飘海漠;屈原自投汨水,身葬湘江。赤壁鏖兵,岂止几千人活命,乌江败走,不留数十子还乡......结柳攀花,才子与佳人并末;流离失所,夫妻与父子具亡。总之,贵亦死,贱亦死,同埋尸骸于黄土;圣而末,狂而末,同丧枯骨于荒郊......”如此才华,如此才人,生于岭南,正是陈某桂林之行之景仰所在也。
陈某不才,这次从偏西云南,经贵州,过南宁,北上桂林,于功名事,并力奋取。唯求天随人愿,贵师觅得良才,学生择得良木;诚如此,则中国之文学可盼,青年之志可伸。长言短叙,在此,希望有幸在桂林“尽兴而归”,同时,桂林名人才俊荟萃之地,良师益友栖身之所,今次到桂林,还想和去时同窗好友,邻近师兄妹一聚王城,以为纪念。

(乙未年二月初二,昆明夜。翌日发至桂林。)

Raymond Kam
帖子: 122
注册时间: 周六 4月 25, 2009 10:42 am

Re: 《寄桂林城》

帖子 Raymond Kam » 周一 3月 23, 2015 4:43 pm

桂林真的很美, 沒想到是个鬼域.

藤县彭孔德
帖子: 10
注册时间: 周日 8月 10, 2014 8:19 am

Re: 《寄桂林城》

帖子 藤县彭孔德 » 周二 4月 07, 2015 12:43 pm

还能继续读研深造,也是一种榜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