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带大家认识一下李鸿章

发表于 : 周五 4月 07, 2017 2:41 pm
高嫦馨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选自360百科
从360百科简单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的地位与威望之高。“权倾一时,谤满天下”,这是时人对李鸿章的评价。他做出了中国47个“第一”,第一批留学生,第一条铁路等等,因此《清史稿》评价他为“中兴名臣”。而在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中都有李鸿章的身影,近代三十多的屈辱条约也与他绑在了一起,所以他又是“谤满天下”的一个让人憎恨的卖国贼。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是功大亦是过大?在此我想通过几件事情来简单评价一下这个世人眼中的大奸臣与爱国者——李鸿章。
在19世纪6、70年代,由于内忧外患的国情之下,洋务派开始发动洋务运动。主要人物有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而李鸿章这个人为世人争议如此之大也是与这个时期他所表现的个人品质、所做之事尤为相关。所以,我所评价的李鸿章是在已经发生洋务运动的基础上评价的。
一、盲目自大的李鸿章。在1870年,步入不惑之年的李鸿章从湖广总督升迁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可谓是大器晚成,同时这不仅意味着他离京师进了一步,离朝廷中枢的距离也更近了,成为了当时权力最大的地方官。而就在李鸿章得意洋洋的时候,日本派来了一个使者--柳原前光。在此之前,中国与日本的往来已中断了三百多年,缘由是日本在明朝时是中国的朝贡国,日本政治家们觉得不体面就断开了与中国的往来。这时候日本突然以“通情好,结和亲”的理由想与中国恢复贸易往来,让李鸿章很是狐疑,但是因为柳原恭谦的态度让李鸿章倍生好感,且李鸿章认为中国与日本相邻,不与他订约,以后会带来极大的麻烦,而与他订约或许可以让日本为清朝所用这样简单的理由就答应了与日本建交。这就是中日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以中国的草约的基础是形成的,所以可以说这是一个平等条约。
我们可以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李鸿章对日本的态度一直都是错误的,他想拉住日本一起来治夷,但是日本与中国建交的更深层原因是为了摸清中国的实力,了解中国对朝鲜、台湾等地区的态度。直至琉球被日本吞灭了之后,他才意识到日本是不可靠的,他低估了日本的野心,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了李鸿章的一个性格特点--盲目自大。
二、贡献巨大的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失败前所埋下的伏笔之一。1971年,日本以琉球船民被台湾土著劫杀为由对台湾发动战争,此后,日本侵台战争不断。同时日本侵台战争让人们意识到: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74年,34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的海防依旧没有变得强大。李鸿章深知此事,必须要强大东南海防,但此时由于西北边疆被其他国家侵占,危机重重,军费就成为了一个极大的问题。在与左宗棠的据理力争之下,成功取得了朝廷的支持。之后在某次去参观了烟台的舰队时他极为震惊——船舰上竟然有日本人在学习操作舰船。他想到了此前虽然派了幼童留美,但那些人当中没有一个是学习海防的,这个认知使他更坚定了加强海防的决心,如此,李鸿章又派了30人去欧洲学习海防。在派学生留欧4年后,1881年,中国拥有了自己的两艘快船,中国海防终于有了雏形。在李鸿章的带领下,北洋水师迅速发展,在1885年,李鸿章又从德国购买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在当时看来是当时亚洲的第一巨舰,是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也是中国迄今为止的两艘铁甲舰。在1888年12月17号,北洋舰队正式宣告建军,规模之大使其号称为亚洲第一海军舰队。
从中国第一支海军建立的历程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李鸿章为中国的海防是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海军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中国的海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进了海防的近代化。
在这里有一件不可不说的事是,1886年8月1号,丁汝昌奉命率领“定远”“镇远”“济远”和“威远”等四艘军舰前往日本长崎港进行维修,庞大的舰队吸引了众多日本人围观,日本人清楚地知道,李鸿章表面上来日本是进行维修,实则是为了警告、震慑日本,不要对中国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让李鸿章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不但没有把日本吓到,还刺激了日本,加速了海军近代化的建设,使日本在八年时间内超越了北洋水师。这也是中国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之一。
其实在这件事中我们知道,李鸿章的本意是好的,可惜弄巧成拙,为甲午中日战败埋下了一个伏笔。同时,我们从中还是能够看到李鸿章是没有看清日本形势的发展和低估了日本的野心的。
三、“卖国”和忠于清廷的李鸿章。1883年底,法国入侵越南,并且在此后几个月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越南不得不向清廷发出求援,但是在慈禧看来,越南仅是清廷的边陲小国,离京师远在千里之外,犯不着为此而得罪法国,而李鸿章是慈禧的心腹,深知慈禧的意思,于是对越南的求援视而不见,坚持“议和”,于是签订了《李福天津简明条约》。
渐渐地,人们发现其实这是一项丧失很多权益的条约,抗议声四起而李鸿章却狡辩条约是符合大清利益的,而清廷也觉得他所说的话不无道理。然而过了几个月后,法国却以清廷没有遵守清兵撤出越南的约定而进军中国的领海,但是李鸿章“静观时变”,没有在有利的条件下对法国军舰发起进攻。然而,清廷的“退让”并没有让法国停止进攻意图。在1884年8月23号,法国击沉了清廷的11艘军舰,并且摧毁了福州船政局等。也就是在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时候,清廷才开始向法国宣战。此后在几场战役中,清廷击败了法国,可就在此时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却主张“乘胜即收”,建议谈判,于是就有了《中法条约》。
似乎李鸿章在这个条约中只是一个傀儡,而他也认为他只是奉文行事,但是在我看来,对于这个条约世人说李鸿章“又卖了一次国”的说法是正确的。他一直以来都很清楚朝中大权是在慈禧手上的,他必须要使结果能够让慈禧满意,天下人的有意见,他不管,他只关心慈禧和皇帝的态度,同时他更是认为,一个良臣就是忠于朝廷,忠于皇帝的。这种错误的观点不得不说是李鸿章“谤满天下”的原因之一。
四、有先见之明的李鸿章。1891年,清廷派丁汝昌率领6艘军舰应邀赴往日本,日本军舰鸣21响礼炮迎接丁汝昌。这次邀请的背后,是日本想窥探清廷军舰的实力,以便之后“大陆政策”的实施,而清廷则震撼于日本海军发展之迅速。此后几年,日本海军加速发展,可清廷却在此时停止了对大清帝国海军建设的资金投入,李鸿章对这种状况感到十分忧虑,于是上报朝廷,可惜却无济于事。而李鸿章的担忧很快得到了印证。1894年,日本借机东学党起义发兵朝鲜,朝鲜向清廷求援,慈禧等人希望通过俄国、英国来调停朝鲜问题。但是由于日本提出了符合这两国的利益的说法,于是调停计划失败了,自此,慈禧等人才发现不开战是不行的了。但是,这几年都没有得到更新的北洋水师又怎么会敌得过军备全新的日本?所以,战争结果自不待言。也由此次的甲午战争,宣告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李鸿章的心血就这样记录在了历史当中。而著名的《马关条约》也就签订了。
五、爱国和身不由己的李鸿章。《马关条约》的签订无疑又使李鸿章再次为国人痛骂,但是,据史料记载,李鸿章在前往马关谈判时,也曾捍卫过祖国的领土,为此和日方进行多次谈判,据理力争,甚至不惜向伊藤博文哭着求请,但迫于日本的威逼和自身国家的羸弱,最终还是在马关条约上签字了,他也清楚,历史将永远也不会抹去他这一耻辱之笔。条约的签订,果然举国哗然,李鸿章也再次遭到了全国上下的谩骂。但是,这一责任真的全是李鸿章一人承担吗?不尽然,他也是身不由己的啊!他也是一个爱国之人,但是,比之这些他更加关心的是慈禧与皇帝的态度,他们两个没有怨言,他什么都不在乎!所以,我更加认同的是:那个时代没有给李鸿章之才可施展的更广阔的空间,成为了一个如此“无主见”之人--听从慈禧的命令,是生不逢时;可就是这些境遇,我们才认识了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晚清重臣,又是生于逢时。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朝国力日渐不支,1901年李鸿章作为清朝谈判代表在《辛丑条约》上签字,为此,李鸿章再一次被人骂“卖国贼”。但是,我不得不在这里想说的是,在满清国之下,李鸿章作为一个汉人朝官,必定不会说有多大的权力,多半不过是在奉慈禧等人的旨意罢了,而他该不该担起这个“卖国贼”的罪名,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而且,他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平息了事件,这又何尝不是做出了贡献,是一个爱国者?但是,在这里我还想说的是李鸿章又是一个悲惨的人物,他一生都奉献给了清朝,且主张一直在朝廷上被人反对,所谓不在其职不谋其位,他的痛楚又有谁知,但他又不在乎,他只会听从慈禧,多事是“身不由己”罢了。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这一身份就说明了他是维护清朝统治的,维护清朝的利益,他主和,是希望损失降到最低,虽说这一弊端很大,但是从他这一主张来看,他难道就不是一个爱国者了吗?只不过他这种爱国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也让国家利益遭受损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又没有看清一个事实,一个衰落的封建帝国又怎么会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的时代生存下来?时代已经在快速发展,封建落后的国家不会一直生存下去,他功亦是过也更加难以说清了。
六,总结。以前的主流观点一直是批判洋务运动的,因为李鸿章等洋务派是为了维护清廷而发动这一场自救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评价也更加客观了,开始认为洋务运动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而李鸿章更是功不可没。他创造了中国47个“第一”,为中国的近代化付出了后半生的心血,一直致力于“自强”“求福”的目标。这样的贡献,可谓是前无古人啊。
日本人评价李鸿章说:“知西来大事,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评价他说:“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从这些评价可以看出,李鸿章的功绩与个人魅力之大,但是他饱受争议并非是不无道理的,正如和李鸿章身处同一时代的一个叫宓吉的英国人曾经这样评论李鸿章所说:“他一直处于一种矛盾中,一方面,他要维护帝国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自命不凡;另一方面,他又要削弱它,通过提高自身的物质力量,使中国能够和平、自信地保护民族利益。”看,他就是一个矛盾的人,虽说他权倾一时,偶尔可以左右逢源,但更多的是身不由己,时代造就了这样的李鸿章!正如李鸿章晚年自评说到:“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既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茸,亦可支吾对付……”悲乎?
无论怎么说,李鸿章的一生就是毁誉参半的一生,他做出了贡献,但是众多条约的签订他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寥寥几件事,真的无法说明李鸿章的功与过,他究竟是功大还是过大,笔者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已经有点难以分出,以上的评价也仅仅是个人的观点和笔者所赞成的观点,在此我还想对他进行一下小小的总结:他就是那个时代孤军奋战而又身不由己的一个爱国者!

整理自己的文章的时候看到去年写的一篇论文,想要将它分享出来给大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要耐心喔!最好可以指出我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