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香港摘星计划”在藤县深入人心”》

版主: 黎錦麟

回复
2011级星星陈科
帖子: 61
注册时间: 周一 8月 26, 2013 1:09 pm

《为何“香港摘星计划”在藤县深入人心”》

帖子 2011级星星陈科 » 周三 6月 21, 2017 2:09 pm

《为何“香港摘星计划”在藤县深入人心?》
(说明:此文仅代表本人作为藤县星星的身份,以亲身体味,从摘星计划进入藤县后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出发,而写下的由衷之言。)

每次在大学校园里有人问到我的家乡在哪时,我脱口而出的总是“广西藤县”这四个字。因为我以家乡藤县为自豪,这里的山山水水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才俊: 北宋三元及第的冯京,明末山海关镇守使袁崇焕,太平天国著名军事将领李秀成、陈玉成,他们都出生在这里。
每次爬上高中背后的鸡谷山,俯瞰藤县河东河西,总有一份“追慕往昔真英雄,矢志笃行出乡关”的信念。这份信念,也成了大多数和我一样出身贫寒的高中生身后最坚强的堡垒。
只要在高中食堂每天都能吃上一只菠萝包,一顿白菜腐竹,三两白米饭,我们就不会轻言退缩;只要还有灯光照亮在教室里,我们就不会轻易回去宿舍;只有能省下时间、省下一毛钱用在吃饭或者买学习资料,我们都不愿花钱去买热水,哪怕冷气刺骨的寒冬腊月天。因为我们都有追求,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走出大山,我要上大学。
此刻我正坐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回忆起高中三年的岁月,心情是无限激动而感慨的。激动的是高中三年那些为追逐梦想而日夜艰苦奋斗的激情燃烧的日子,感慨的是一路走来,从高中毕业到实现大学梦想的不容易。要是“香港摘星计划”在2011年没有进驻藤县,要是我没有受到摘星计划的资助,那么高考考得多好,恐怕都只能望洋兴叹,梦想也随之灰飞烟灭罢了。
在未接到摘星计划资助通知之前,我正在家里忙着割水稻呢。那一年的暑假,我家种了八亩水稻。尽管天气炎热,兄妹俩早出晚归,汗流浃背,可都不曾叫苦喊累,因为这八亩水稻卖完之后,起码还能保留兄妹俩的求学之梦。等接到受资助通知的那一刻,我直接穿着满是泥巴的下田裤,借了摩托车疾驰40多公里就去了教育局。当时的心情和对大学的渴望,也许只有像我一样出身贫苦的学生才能懂得。
事情过去了四年之后,2015年暑假,当我带着摘星计划在藤县资助的星星一起去家访的时候,我从一个高三毕业学生身上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他考上了华南的一所重点大学,家里只有兄妹俩,也种了七八亩水稻。当得知他将被摘星计划资助的时候,也激动得掉下了眼泪。我非常理解他的心情,因为这份资助,将会改变他的命运,乃至他的家庭的命运。
2016年,我再次参加学生家访。行走在藤县13个乡镇124个自然村之间,当我们穿着白色的摘星计划文化衫出现在农民大伯大婶面前,给他们讲明了家访的意义和目的的时候,他们都很热情地向我们靠拢,为我们指路,叫我们喝茶,还分享他们村子里贫苦学生的故事。尤其是家里有高中生的家长,他们看到我们进到村子,听到我们说是受香港慈善组织委托,想要对拟受助学生进行家访的时候,他们直接丢掉了手里的锄头,满怀激动地跟着我们一起进村去。他们对孩子能继续求学的淳朴的愿望,直透人心啊。
以上是我加入摘星计划后亲身经历所得的收获和感受,特别是连续两年参加家访活动,既让我对自己的家乡——广西藤县有了更多的了解,包括这里的风土人情,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现实,以及他们的儿女——我的同龄人的求学困境等等;同时,也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摘星计划对于受助贫困学子及其家庭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感谢摘星计划进驻藤县,资助这里的一届又一届渴望走出大山、追逐大学梦想的年轻人。我可以以自己的实践经历和真挚体会,负责任地说一句:摘星计划来到藤县是深入人心的。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星爸星妈来到这片土地,让这里的文曲之星闪光、发亮。

(丁酉年五月廿七,广西桂林城西郊,广西师范大学。)

李彩霞
帖子: 6
注册时间: 周五 2月 26, 2016 8:01 am
来自: 广西藤县

Re: 《为何“香港摘星计划”在藤县深入人心”》

帖子 李彩霞 » 周四 6月 22, 2017 12:12 am

每次看科长的文章,都会产生切身的共鸣。真的很感谢摘星计划,很感谢心怀至善的叔叔阿姨们!在这里我们获得的除了物质上的有力支持,更重要的还有叔叔阿姨们对于我们的为人处世哲学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真心感谢以及祝福摘星计划的每一位成员!

回复